记者 张博宇 郑智 赵建通
珠江风吹,钱塘潮涌。
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第一火炬在广州点燃,拉开了珠江两岸亚洲规模最大的残疾人综合运动会的序幕。时光飞逝,13年后,亚残运圣火重返中国。来到钱塘江畔的杭州,继续谱写拼搏、梦想、团结的新篇章。
四届亚残运会留下了太多难忘的时刻。这个残疾运动员追逐梦想、绽放光彩的舞台,深刻记录了中国和亚洲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历程,有力地促进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字幕)心相会,友谊常在
“桂花开了,快来杭州吧!”
10月22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的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一位视障小女孩静静地站着,在金桂花香的夜色中发出稚气而真诚的邀请。
桂花盛开时,门口挤满了贵客。继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后,亚残运圣火再次在中国点燃。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100名残疾运动员齐聚杭州,追逐梦想。
时钟拨回到13年前的广州,从北京中华世纪坛拾起的圣火照亮了珠江两岸。广州亚残运会以“聚集、共享、共赢”为理念,成为首届以“亚残运”命名的残运会。这是首次与亚运会在同一城市举行,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
开幕式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残疾儿童妈妈怀里捧着鲜花和吉祥物,纷纷喊着“我的孩子,妈妈为你加油”、“我的孩子,你是我的骄傲”、“你让“我们骄傲”的横幅欢迎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运动员走进会场。
“我们关注的是‘爱’字。”时任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庆典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的宁晓舟说。
那届亚残运会留下了许多难忘、感人的时刻。男子400米自由泳S9决赛结束后,中国选手王家超与日本选手山田拓郎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相识8年,友谊超越竞争;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伊拉克运动员拉苏尔突破亚洲纪录夺得冠军后,他用拐杖支撑背部,高举双手,向天空咆哮,安慰已故亲人;铁人三项公路赛中,观众起立近两个小时,只为在运动员出场的那一刻表达哀悼。掌声、欢呼声……
以爱之名,又一次“心”的相遇在杭州开始。
开幕式上,一朵金桂花飘入现场。 “金桂花仙子”牵着视障小女孩的手,徜徉在飞舞桂花的美丽秋色中。这场名为“心相会”的文艺演出拉开了杭州亚残运会的帷幕,展现了杭州对亚洲的诚意,如桂花香般热烈而持久。
这是亚洲残疾人体育赛事。老朋友重聚,新朋友相见,热闹时刻都在。
24日的女子100米T11决赛中,陪伴她近十年的盲人运动员刘翠清和领跑选手徐东林在看台上为她加油。刘翠清在两人的一致同意下,顺利夺得金牌,完成了“在全国升国旗、奏国歌”的共同梦想;击剑馆里,志愿者宋龙宇,亲切地称呼“肖庆和” ”,这些天田结识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朋友,“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在轮椅击剑赛场上,黎巴嫩运动员埃利亚斯·塞曼再次遇见了仰慕的中国运动员胡道亮。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第一次见到胡道亮起,塞曼就对胡道亮的击剑技术和体育精神刮目相看。
“2010年,我们在广州举办了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这是发展残疾人体育的重要一步。”亚洲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希德说。 “杭州亚残运会的举办工作令人惊叹,将在残疾人体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促进各国各地区的民心相通。”
(字幕)为梦想闪耀,永远奋斗
从珠江河畔到钱塘江畔,亚残运一直是追逐梦想的舞台。
2010年12月12日晚,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失去左腿的运动员张立新、张海源仅靠右腿支撑,艰难地爬上陡峭的岩壁。亚残运会火炬依次高举在他们手中并进行接力传递,直至峰会,共同点燃亚残运会主火炬。陡峭的岩壁上,他们的身影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震撼心灵。
如今在广州,13年前收集的亚残运圣火仍在圣火炉中燃烧。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火灾被永远保存下来。今年10月,杭州亚残运会圣火从广州乘高铁抵达杭州,代表着两座城市亚残运梦的延续。
亚残运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很精彩,无论输赢都开心。
在广州亚残运会男子1500米田径比赛中,当东帝汶脑瘫运动员帕特里西奥·达席尔瓦最后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数千名观众起立为他欢呼。他说:“即使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坚持下去。”
杭州亚残运会期间,网络上被很多人反复提及的一句话是:“在别的赛场,只有一个冠军;但在这个赛场,人人都是冠军。”
这是广州亚残运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社会助残理念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残疾人体育设施投入加大,基层体育活跃,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活动正在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帮助中国残疾人以更加自信、独立、自力更生的姿态融入社会。
回顾过去,在广州,中国代表团不仅在乒乓球、坐式排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夺得多枚金牌,还在赛艇、轮椅篮球等“后来者”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后,2014年、2018年仁川、2018年雅加达,中国选手再接再厉,屡创新高。
此外,中国残疾运动员还在残奥会、冬季残奥会、夏季聋人奥运会、冬季聋人奥运会、世界夏季特奥会、世界冬季特奥会上大放异彩。眼前的黑暗、四肢的缺陷、踉踉跄跄的脚步,都无法阻止他们在赛场上绽放出耀眼的生命光彩。
杭州亚残运会上,中国队首次参加草地投掷比赛并位居奖牌榜榜首。 12名队员中,有家庭主妇、盲人按摩师、普通工人……草坪投掷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无臂美人鱼”吕东不仅在残奥会、世锦赛、亚残运会上取得了“大满贯”金牌,“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喜欢做饭、化妆、打游戏、弹钢琴;举重比赛中,小时候羡慕同学能上体育课的谭玉娇打破了世界纪录,获得了金牌。她用一条残疾的腿说道:“昨天它是你人生中的一个缺憾,但今天它已经被拆掉了,铺成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杭州,中国代表团实现四连冠,夺得214金、167银、140铜,打破12项世界纪录、36项亚洲纪录,取得亚残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心相聚,梦闪耀”,杭州将这句话作为本届亚残运会的口号。它承载着残疾人克服困难、提高自我、创造幸福的希望,号召更多普通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感受体育的魅力。
(字幕)有爱就没有“阻碍”,温暖一直在
“这次来杭州,我很高兴看到杭州亚残奥村打造了更加包容的无障碍环境,值得给予‘五颗星’。”拉希德说。
备战亚残运会,杭州完成14万个城市无障碍工程改造升级。 “我们尽最大努力让残疾人可以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杭州市残联主席杨莹莹表示,当地还成立了残疾人体验官小组,让他们考察亚残运场馆、亚残奥村、列车等。我们对车站等1800多个项目进行了预竣工经验,并提出建议,确保新项目无障碍设施同时到位。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从广州到杭州,中国在这项工作上的努力从未停止。
为备战首届亚残运会,广州市从内部主场设施到社区环境进行了全方位整改和改善,覆盖城市道路、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场所,盲道、坡道、自动扶梯、低平台等,为亚洲各地的残疾运动员和教练员创造了无障碍环境,造福了中国成千上万的残疾人。
到了第四届亚残运会,无障碍环境建设应用了更完整的设计理念和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杭州的各个比赛场馆,无障碍卫生间都可以通过听声音来识别。场内电梯按钮上有清晰的盲文。场馆内设有专用无障碍座椅,以及低位按钮、低位扶手、导盲犬专用休息区。 ……电子身份登记码、智能导盲犬、康复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等“黑科技”赋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杭州亚残奥村,无障碍设施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温暖。运动员运动线路的所有上下坡均设置了坡道,拓宽了各建筑物和区域的出入口;小区内有盲文提醒和位置图;房间内的床的高度也进行了调整,以方便残障运动员更好的休息。 “村里现代化的无障碍设施让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人文细节展现了杭州的城市魅力。”中国代表团游泳运动员江玉燕说道。
无障碍环境和服务的提升并不仅仅停留在游戏本身。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平等和平等充分接触残疾人和老年人。 、便捷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利用举办亚残运会的契机,杭州不仅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改造升级无障碍设施,还引导不少群众自发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来,在全社会开展“助残”工作。 “学习双语迎接亚裔残疾人”、“残疾人救助技能与文明礼仪知识”等520余场公益课堂,吸引线上线下超过93万人次参与。
杭州亚残运会28日晚落下帷幕。亚残奥村科技无障碍趣味体验区的祝福墙贴满了运动员、教练员的祝福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子是“谢谢杭州”和“我爱杭州”。
“我希望杭州不仅是本届亚残运会的举办地,更是一座通向未来的城市。”拉希德说。 (参与采访及撰稿:夏亮、张泽伟、戴锦荣、胡佳丽、崔莉、马思佳、徐东源、季家栋、顾迅)(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changli.com/html/tiyuwenda/9291.html